https://web.thuhole.com/##275722 【精品】
资产配置是做事方法,在选择做事方法前,最重要的是理清最终目的,我认为资产配置的目的只有一个:“调整风险,赚更多的钱”。资产配置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为了配置而配置是错的。每个人都该想明白,自己想达到多长时间赚多少钱的目的,在不同的目的下,资产配置手段是完全不同的,试图用统一的配置方法论去解决不同家庭的实际问题,如同鸡同鸭讲,毫无意义。
为达到不同的收益目的,不同的人根据自身的财富状况和投资偏好选择了不同的手段,在采用不同的手段前,想清楚主要矛盾最重要,主要矛盾就是占你财富最大比例的资金你到底怎么用,这个决定性的影响了你的资产配置结果。至于占你资金非常小比例的那些投资,完全影响甚微,次要矛盾并不紧要。
举个例子:甲乙丙各有1000万资产,甲花800万首付贷款买了2000万的房产;乙买了800万年收益6-8%/年的债权固收类信托计划;丙买了400万定向增发基金+400万二级市场基金。在真实的未来还未发生之前,这三个人组合绝大部分的收益特性和波动特性我就已经知道了,不必纠结每个人剩余的20%资金怎么投资怎么细化分配,那对整体组合收益影响甚微。 (4-07 11:36:01 333关注 18回复)
[洞主] ## 二、讲讲资产配置的实务状况
- 100万以下现金资产对应着最普通的上班族或年轻人。基本就是买银行理财、P2P、炒股票/期货、买股票/债券公募基金,投资工具既有限目标也单一,不细说。
- 100-500万现金资产属于典型中产,要不就是积累了一些年的收入,要不就是小企业主有了一点现金结余,要不就是刚卖过房子,这些情况下,考虑自住/投资性住房的人是最多的,国内实际的情况绝大部分中产的核心资产都在房子上,所谓的资产配置,往往是绝大部分现金+1-2倍房贷杠杆都在房产,300万的净资产对应着至少500-800万的房产总资产,这个情况下绝大多数人其实奢谈复杂资产配置,因为你的主要矛盾就是房价涨跌,其他剩余现金对你的家庭资产波动影响甚微。
- 300-1000万现金资产的人,是否继续买房换房,还是留出一大部分资金做金融性投资,这就已经开始是个问题了,这类人要不是中小企业主,要不是高收入企业中高管理层,往往家里已经有了至少2-3套房,如果不继续买房的话,金融类的投资工具和策略就开始多起来了。除了上面说过的那些100万以下的方式,私募类方式(单笔100万以上)的固定收益信托类产品、二级市场私募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定向增发/并购基金、对冲基金、境外房产/股权/债券产品,都成为了这类投资者的新玩具,在付出了平均2%/年的管理费和20%的业绩分成后,这些人的金融资产风险特性已经开始多元化起来,随着不同的资产比例,达到了整体组合大约5-30%/年的收益结果,组合间收益的差距,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你投资比例最大的那一两类资产,到底是否选择到了正确的时机和正确的产品。 [洞主] * 500万以上现金资产的家庭,其实才谈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分散配置,因为私募类产品才能提供远多于公募产品的多种多样策略,而私募类产品都是100万起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若你只有不到300万,没法放在好几个篮子。 [洞主] * 1000-3000万现金资产的人,基本已是企业主或超高收入的职业人士了,这个财富状况下,买房基本已经成为次要矛盾,这个财富状况其实是用金融类工具进行一定程度分散的资产配置最核心的高净值人群,也是各家私人银行/理财师们最关注的核心用户。
这类人在金融类产品投资偏好上分化是比较大的:
保守一些的,通常真的就是绝大部分钱都买4-5%/年的银行理财,甚至2-4%/年的定期存款/国债。整体组合的回报基本就是4-5%/年左右,这种人要不就是真的很保守怕损失;要不就是这些现金资产根本是他自身资产的小部分,核心资产在于巨大的企业价值,这一两千万的收益根本没所谓-次要矛盾。
主流常见的,大部分比例配置在债权非标类信托/基金资管等取得6-8%/年(2017年的利率情况)的收益,小部分根据销售(理财师们)推荐的当年热点投向于二级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对冲基金/海外配置等获得浮动收益,浮动收益多半是亏,因为销售导向下什么策略火卖什么,而什么策略当下火往往未来赔钱。所以这部分人考虑了冲动性的浮动收益亏损后,真正组合的收益基本也就是在3-6%这个水平,个别自身水平高/自身运气好/遇到专业水平高的销售人员的人,组合收益能达到6-10%这个水平,很难更高了,因为大部分钱都锚定在6-8%这个固收区间了。
激进一点的,大部分配置在二级市场/股权投资/对冲基金/海外配置等,小部分投债权非标,那组合收益基本就是-10%/年到+30%/年不等,即相当于差点的5年累计赔40%,好点的5年累计挣3倍。好与坏这个也主要取决于是否自身水平高/自身运气好/遇到专业水平高的销售人员。
另有一小部分这个财富规模的人是靠多年股票/期货投资积累的,这些人大部分资产自己就打理了,不用机构。 [洞主] 3000万以上现金资产的人,绝大部分身家都是几亿起,这些人的收入来源一定是股权性资产,要不就是创业多年,要不就是上市公司小股东/大股东。我不排除这些人里面有一些还在继续用现成的金融类工具做分散配置,但这种配置对于他们的财富而言真的也只是一个次要矛盾了,采用现成金融产品做投资,收益如何对他们主要只有兴致高低上的价值,实际上对于资产增值效果有限,因为他的核心资产真的已经不是这区区几千万现金了。
这类人基本分两种:
第一种是他还在继续做企业,有继续赚大钱的雄心,手头空余出几千万-一两亿现金,那他最感兴趣的不是“产品”,而是“项目”,这两个词的重大区别,你如果真的在私银领域跟这类客户接触得多了自然能意会。由于一定是风险偏好非常高的人才配当创业者,而他又成功了,所以体现在投资方面一般都比较激进,他们的绝大部分资产已经不满足于购买现成的金融产品,还要缴纳那么多管理费不说,最重要的是自己对“项目”本身没有掌控感(虽然这种所谓的掌控感其实往往只是他们的幻想而已),所以其实他们更喜欢的是独立或联合发起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有可能是定向增发的劣后级,有可能是某个地产基金的股权投资,有可能是成为某风险投资基金的核心LP,不一而足,但绝大部分“项目”的核心收益来源实质是股权类收益,做区区10%以下的收益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收益的渴望,因为他们的投资参照系是自己创业多年每年自己企业至少30-50%以上成长的成功经历,低于20%/年的投资“项目”基本无法打动他们做重大投资。对于这类客户,其实核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财富管理”对应的销售能力,而是本质上基于投资银行性质的金融工具创设能力和投资机会把握能力。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他是资产配置么?我认为依然是,因为表面上看起来他并没有把现金资产“分散”、“什么都做点”,但实际上他的目的其实是比很多几百万资金的人更明确的:把握主要矛盾,赚取自己想要的高回报。
第二种是实体企业已经卖了,或者创业十几二十年,企业已经被并购,自己也想退休了,拿了一大笔钱,那就真的远不止3000万这个数了,至少现金/股权对价在几个亿,在这个财富量级下,通过现成的金融产品投资其实对他们意义已经不大了,无论整体组合的收益是5%也好,还是10%也好,其实他们早都已经不需要财富的增值,保住自己在社会上的对标经济地位才是当务之急。因此这类人很多选择了把资产转移海外,哪怕是购买境外保险这种实际上收益并不高的做法,在他们来说其实也无所谓的:“收益低点算什么,老子3个亿一年挣1%都能有300万,你辛辛苦苦干一辈子能挣到吗?“这类投资者在境内的资产配置需求其实也只是兴趣为主,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其实没那么高,即使拿出一两千万玩玩风险大的投资方式,也就折损个总资产的小部分,在整体资产的组合考量下真的也就那么回事。 [洞主] ## 三、说说我自己的资产配置理念
- 300万以下现金资产的不是核心人群,先把房子买够了再说吧。
- 3000万现金以上的人群需求,核心寻求的是投资银行能力,需要有创设金融产品,发起投资项目的能力,或者至少要有稳定合作的一手项目来源方,才比较适合服务于这样的人群,鉴于不同的投资项目分析方法说来话长,需要个别项目具体分析,这里我也不多做讨论,感兴趣可以单聊。对于这类人群而言,海外资产转移这些也是很重要的内容,但海外配置也好,境外保险也好,显然早已不是简单的财务性需求,收益要求真的并不那么明显,我不认为讨论这些本质上是为了防破落的需求有收益性价值。当然这类人群通常也会把一部分钱(通常几千万以内的规模)拿出来做金融投资类的资产配置,虽然说这部分金融投资方式进行资产配置的钱并不是他的资产配置主要矛盾,但如果非要说就这部分钱优化一下的话,我认为也还是有一点意义的,那我们也放在如下内容里进行讨论。
- 300-3000万现金资产的是核心人群,这类人已经开始可以采取私募类工具为主的多元化策略,进行风格相对多元的资产配置手段,在相对成功配置的情况下,达到5-30%/年复利的组合回报水平:
5%/年相当于五年赚28%,十年赚63%;
8%/年相当于五年赚47%,十年赚1.2倍;
10%/年相当于五年赚61%,十年赚1.6倍;
20%/年相当于五年赚1.5倍,十年赚5.2倍;
30%/年相当于五年赚2.7倍,十年赚13.8倍。
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投资,根据不同组合偏好的特性规划,是有可能达到以上的各类水平的。这是我们进行金融投资意义上的资产配置最重要的收益区域。
[洞主] ### 战略的确定 从资产配置战略上,第一步应该确定你希望达到的收益目标,才能选择相应的手段去配合。如果你做反了,先关注具体手段,再听天由命等结果,你的收益目标一定偏离,多半药丸适得其反。
简单来说,在几百万到数千万现金资产组合情况下,以金融产品或自行投资金融市场为主进行投资,不同的组合收益区间和相应战略手段相当于:
-
5%/年,千万别费那劲动脑子,全配银行理财之类的债权就可以了
-
5-10%/年,家庭配置的主流区间,100万以上的信托等固收债权为主,辅以30-50%为上限的股票、基金、股权等浮动收益,浮动收益部分需要恰当的择时与选产品战术才可以达到8-10%左右的结果,否则就绝大部分投债权固收,获取5-8%左右的较低回报。
-
10-20%/年,明显超越增值的收益区间,至少80%-100%为上限的股票、基金、股权等浮动收益,在各类浮动收益市场均没有回报机会的时候用债权项目做过渡。需要比较明智的投资能力和择时择项目能力,一般投资者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或有非常优秀的金融投资人员辅助,已经比较难以达到。
-
20-30%/年,跨越性成长的投资方式,不断地接近全仓做股票、基金、股权投资,把握核心的每一轮大机会,除非毫无选择否则基本不投普通意义上的债权。这需要很重的风险头寸以及很高的投资水平,需要明显的高学习成本,以及较大回撤的风险。举例而言,就我自己的情况,是选择了去获取20-30%这个收益区间的,这意味着我将全部现金资产申购在了我自己的证券类私募基金里,并希望就投资部分获得20-30%/年(即很多投资者梦想中的五年三倍/十年十倍)的复合回报。但这背后是我(自认为)有多年的多市场投资经验,金融学历背景和相关工作经历,较高的历史投资收益,能承受很大回撤的心理准备。但这一系列要求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我不认为这是一般家庭适合的方式。
-
30%以上,再见。 [洞主] ### 战术的选择 如果你已经把收益目标和相应的长期资产配置战略决定了(战略部分认真想想还是能想明白的),那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真正困难的地方在于战术上对于浮动收益类产品的择时和策略选择。
对于浮动收益类产品的择时和各策略选择无疑是困难的,绝大部分人对浮动收益的择时都是与市场未来赚钱潜力正相反的,出于不懂各市场的周期特点和估值基础,绝大多数人的买入方式是采取什么策略过去涨得多就买什么,但过去涨得多往往意味着未来收益很差甚至开始下跌,而买入过去下跌未来可能上涨的策略,绝大多数人因为并不了解科学的估值方法,也并达不到这个效果。
但如果说因此就认为择时和选策略没有意义,我也完全不赞同。道理很简单:中国跟美国不一样,市场很不理智,市场周期性又非常明显,而各市场长期看又总体向上,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市场的周期特性和估值方法,在长期来看也能占据非常明显的投资优势。这个内容说来话长,各个市场策略的收益波动区间、周期特性和估值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不指望在这篇文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洞主] ## 四、常见的误区
- 井底之蛙
讲的是一味贩卖自己观点的人。很多人局限于自己从事的个别投资方式,看不到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投资方式众多,往往陷入坐井观天困局,举例如下:“保险是一个神奇的工具既能保障又能理财”、“股票投资才是最好的”、“只有期货投资能以小博大”、“信托刚性兑付为投资者实际利润创造最高”等等不一而足,这种人给你介绍的往往是在他自己熟悉的资产里如何分散投资配置,但问题是在同类资产里分散再多,也无意义,达不到资产配置的目的。
- 恶意配售
这种人是典型的金融一线销售做法,金融分业经营现状下,各家销售人员都只能卖自己的产品,保险销售会告诉你财富四象限,基础保值型保险必须得占至少20-30%,基金销售会告诉你基金作为进攻型资产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占30%以上才行,等等吧这些。
这些做法是很无谓的,罔顾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的最终目的:赚更多的钱。
达到的效果是:让销售人员赚了更多的钱。 3. 为分散而分散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大家说得已经滚瓜烂熟了,但这不意味着越分散的资产组合效果越好风险越低,恰恰相反,越多元化的资产类型,首先也会把你的收益分散到更低的预期,同时会给你带来更多元化的风险种类,而且非常分散的投资组合会明显分散你的精力,最后你真正熟悉的资产种类也许只占你整体组合的不到一半比例,剩下的都是你并hold不住的东西,往往适得其反降低收益/增加风险。从投资理论而言,5个相关性较低的资产种类就足以分散组合的绝大部分相关性风险了,再多无益,理论细节不再细说。搞清自己的资产配置目的,适当分散即可,决不能为了分散而分散。
- 简单配置不调整
也有很多比较初级的理财销售,不真正懂得资产配置的精髓在于投资调整,认为简单的30%配A,20%配B,10%配C,40%配D这种方式就叫资产配置了。完全错。资产配置的精髓在于基于长期战略下的各策略不断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每个市场都有超额收益和超额风险的时候,2015年明知道股市已经明显泡沫了为什么还要配股市?2016年中以后明明看到了债市已经收益率降到历史低位了还去做收益有限风险极大的债基不是疯了吗?有些理财人员会说人无法完全预测市场,但请问最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你都不具备,你给客户提供的专业价值在哪?就是买了你的产品送桶油吗?
[洞主] 对原文内容进行了部分删减,原文链接(含广告):http://www.xinzhulicai.com/newsinfo/1818490.html [Alice] 有钱人的优势真的太大了,信托产品10%以下的地产和城投目前基本上都是刚兑,风险比工行某4%暴雷理财还高...普通人在股市折腾半天能年化10%都算不错了,有钱人往信托里一放随便就有7、8 [Bob] 20-30%真的不是巴菲特吗 [Carol] 估计是用不上了 [洞主] Re Bob: 作者是个资金量不大的私募经理,做到这个不是很难。 [洞主] Re Alice: 信托现在也去刚兑了,而且我觉得它本质还不是一个投资工具,是一个隔离工具。。 [洞主] Re Carol: 对于清华毕业的大多数人,考虑通胀,未来家庭资产达到一千万还是大概率的。 [Dave] Re 洞主: 100W以下不细说,那你标题为啥不写从一百万到一千万以上呢????????????? [洞主] Re Dave: 这一部分细说没有意义啊,对于清华同学来说,个人净资产在一百万以下的时候应该考虑怎么提高工资收入而不是去想着怎么理财。 [Eve] m